位于靖安縣城東北22.5km的寶峰鎮(zhèn)寶珠峰下,泐潭之濱,為江南著名古剎,在東南亞、日本等地享有盛名。寶峰寺初名泐潭寺,又名法林寺,因其蟠踞在石門山內(nèi),故又名"石門古剎"。古剎周圍層巒迭嶂,危巖壁立,樹木蔥蘢,山川回合,背靠寶珠峰,面臨北河水,左右兩山環(huán)抱,正面七嶺奔來,俗稱九龍聚會之地,氣勢靈奇。唐貞元四年(公元788年)馬祖道一禪師在開元寺圓寂,藏靈骨舍利于寺后院。公元850年唐宣宗賜"寶峰"匾額,從此泐潭寺改名為寶峰寺。清代雍正十三年(公元1735年),世宗加封馬祖為"普照大寂禪師"并大修寶峰寺,寶峰寺進入鼎盛時期。清代的寶峰寺規(guī)模宏大,占地100余畝,全寺分為正殿、東院兩大部分。正殿為五重直進,頭進山門殿橫額為"石門古剎"四個大字,其上有"圣旨"石碑一塊,寺內(nèi)古柏參天,鐘鼓樓分列左右;二進天王殿,為一大門五開間仿古建筑,供大肚彌勒佛跏趺貼金像、韋馱貼金像和"四大天王"塑像,寺后有瀚月橋,橋下池水清澈;三進皇覺寶殿(即選佛堂),東西側建有藏經(jīng)樓;四進大雄寶殿,殿通高26米,42柱,占地1100m2,為三大門七開間仿古建筑。正中的佛龕上塑有13米高的橫三世佛貼金跏趺像,四周佛龕上為彩繪500羅漢;五進禪堂,正中為祖龕,供馬祖像。當時寶峰寺內(nèi),梵宮林立,禪院櫛比,有僧侶千余人,僧田百余畝,周圍山林皆為寺院所有,傳說石門數(shù)十里之內(nèi),盡罩袈裟。在歷史長河中,因朝代興廢,戰(zhàn)亂火燔,幾度蕭條毀坍,甚至香火斷絕;又幾度山門重開,香火興盛。據(jù)載曾有過七八次較大規(guī)模的修葺,最近的一次是1992年秋,江西省佛教協(xié)會會長一誠法師倡議修復寶峰寺,率先向海內(nèi)外教友募化,并得到靖安縣人民政府鼎力相助,寶峰中學讓出原址,古剎重建,道場莊嚴,功德無量。